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医学研究协会在学习中。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医学研究协会供图

  小时候在电视剧里看到“葵花点穴”,我便觉得穴位十分神秘。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后,怀着对穴位经络的好奇,我加入了针灸医学研究协会,即同学们口中的“针协”。

  “凡刺之法,必先本于神”——这是我在针协学到的第一句话。指导老师在第一节课就强调了扎针需“守神”。记得有一次跟诊,老师正在给患者扎针,周围十分安静,患者也很配合老师,突然门外有人闯入,大喊一声:“医生!”在场的人都被吓得一震,但执针的老师毫无波澜,仍十分专注地行针,等针刺完成后才知道有人进来了。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“守神”之奥妙。

  满怀好奇,我踏上了学习针灸的旅途。起初,我在协会举办的讲座中,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靳三针。靳三针是岭南针灸的特色流派,是基于中医针灸辨证基础,运用独到的入针、行针和补泻手法的学术流派。

  随着学习的深入,我发现靳三针最大的特色在于“调神”。因此,每次针刺练习前,我与搭档都要调整好身心状态,而我除了要准备针刺,还要留心被针灸搭档的精神变化。针刺时,我会要求自己“守神”,专注于针下。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,我逐渐领悟着针灸的精髓。

  “行针到什么程度能达到效果?”“穴位的取舍对疗效有何影响?”“针刺能维持多久疗效?”我们逐渐从单纯针刺练习到与临床疗效结合。当身边同学不舒服时,我会和老师、针协的同学们一起交流,辨证选穴,为同学缓解身体不适。每次的实践都会让我有新的思考,有时一针下去,就能马上见效,有时针刺后,对方会有新的感受,也有时针刺结束后,未能产生明显效果。欣喜、意外、疑惑、失落……这些都是我们在针协的真实感触。现在,我们将实践中的思考与交流规范化、理论化,开展了“靳三针调神针法与大学生精神状态”的临床课题研究,并获得省级立项。我对针灸与人体气血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  今年是针协创办的第37年,也是中国针灸申遗成功的第13年。中国针灸是鲜活的,中医药文化是历久弥新的。我深知,作为新时代的中医青年,我们不仅要回头看,挖掘针灸的内涵,更要向前走,让中医药文化永葆活力。

  广州中医药大学 梁秀雅 来源:中国青年报